人不能忘本,心不能忘恩。清明,八十一歲的父親帶著我們回到了江夏區(qū)安山鎮(zhèn)上馬場村的老屋。在去世十二年的爺爺?shù)哪骨巴瓿杉漓?,扯藤除草、修溝葺墓、燒紙敬香、致辭緬懷、鞠躬許愿……
禮畢,大家分頭活動,或?qū)びH嘮家常,或?qū)ぞ芭拿勒?,或?qū)せ膿敢安恕?/span>
春回大地,老屋所在的山坳春色迷人。坳口是七十五歲的三叔家,竹林里的小院獨具一格。小院至少有三十多年,依稀記得,樓房的磚是三叔自己建窯燒制的。如今,堂兄弟都外出置業(yè)了,平日里僅三叔一人在家,枇杷相陪、楠竹相伴。逢年過節(jié),親人團聚,這不,父母正與三叔在竹蔭下絮絮叨叨。
山坳中間,有塘有田有林地。勤勞的花嬸在豌豆地里拾掇,看見我們十幾個人的隊伍,明知我們的來意,仍一一打聽晚輩們的名字、拉長問短。魚塘邊,有兩個老鄉(xiāng)在釣魚,看來剛開始不久,水桶里只有幾只鯽魚和鰷魚。
油菜地旁邊,兄弟子侄們在歡呼雀躍。三哥是比較專業(yè)的攝影師,扛著其鐘愛的家伙拍油菜花、拍老屋、拍上馬場的村頭坳尾。妻和我往油菜叢中一站,各家各戶的手機向我們瞄準(zhǔn),微信里又收獲了不同角度的郎情妾意。老五的媳婦著一身綠裝,在綠萵苣葉、紫蠶豆花、黃油菜花的映襯下愈顯英姿“娜”爽。
樟樹林里出新奇。二哥爬上樹梢,擺出不同的造型,重現(xiàn)孩提時代的頑皮,引來無數(shù)喝彩。本來在玩“長槍大炮”的三哥也按捺不住心動,棄照相機上樟樹干,擺出一個既不是大鵬展翅也不是白鶴亮翅的姿式,卻招來十幾位手機拍客的青睞。老五是小弟不讓兄長,耍出一整套“鯉魚打挺”動作,獲得陣陣掌聲。鵬鵬和宇樹起初靦腆,受長輩慫恿躥上樹枝為大家助興。
山坳遠處是連綿不斷苗木林,間或有些菜地,藕塘里能看到去歲的荷葉,可以想象今年的映日荷花一定還是別樣紅。這些年,老屋只有幾個老人留守,種稻的不多,黃豆、綠豆等耐旱作物還有一些。坳里長得最瘋是野草,草間是不知名的花,或嫩黃、或淺藍、或桔紅。
信步迂回爺爺奶奶的舊屋前,水塘水井都在,只是塘邊的桃樹沒了,兒時攀爬摘桃的快樂倏然在腦海浮現(xiàn),爺爺挑水的蹣跚卻是揮之不去。
爺爺一輩子勞作不止,壽高九旬。我想問長眠于烏梅樹下的爺爺,“您是否笑醒了?”卻看到魚塘中的群魚列隊緩緩游來,不時地吐出水泡,仿佛在替爺爺回答:“誰不說咱上馬場村的春天美?”(作者:柯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