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我國首席蘇聯(lián)文學翻譯家,翻譯過《靜靜的頓河》等數(shù)十部蘇聯(lián)文學作品。1969年9月,花甲之年的他被下放到向陽湖。1971年7月,他隨干校一批“老弱病殘”人員被安置到丹江分校,從事種菜養(yǎng)豬等簡單勞動,生活算得上風平浪靜。
但有一天,這種平靜卻被緊張、不安所代替——神情嚴肅的公安人員頻繁出現(xiàn),并要求分校所有人員詳細書寫近幾天的行蹤,每天都要找一些人員談話。個中原委是:金家被盜了。
因為丹江分校三面環(huán)山,又有一條小河阻擋,是一個比較獨立的住所,平常來往的外人很少,大部分人家基本是夜不閉戶,于是有人乘虛而入,盜竊了金家的東西。
被盜竊的東西大概是錢、書籍、生活物品等,但具體價值難說清楚。查了兩個多月,沒有破案,好像不了了之。過了一段時間,發(fā)生一件更大的事情:金人因病醫(yī)治無效,去逝了。分校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干校學員及家屬都參加了追悼會,會上許多人大聲痛哭。
追悼會不久,偷盜案件破了。破案的情節(jié)十分戲劇性。一天,一位下放知青手拿一本小巧精致的《毛主席語錄》參加政治學習,大家都愛不釋手,爭相傳閱。然而,就在當晚,幾名公安人員將他及宿舍箱子里的有關(guān)物品帶到縣公安局。鐵證面前,那位知情交待了在丹江分校盜竊的事實。
原來,那位知青偶爾路過分校,發(fā)現(xiàn)這里大多是一些老人,而且大部分人家晚上不鎖門。再一打聽,說是北京下放來的,都是一些名人,好像很有錢。于是,這位知青賊心陡起,趁人不備,摸進了金人的家,卷走了所有能夠帶走的物品。深藏一段時間后,以為風聲已過,終于按捺不住虛榮心,拿出盜來的“紅寶書”在學習會上炫耀。殊不知,均縣公安人員早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
這宗案件的破獲,多少可以告慰金人的在天之靈。然而,一代俄文文學翻譯巨匠英年早逝,客死他鄉(xiāng)的實事卻無法挽回。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13 ]唐瑜:“永唾不朽”當笑談
下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⑨]王冶秋:視文物事業(yè)如生命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zhí)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xiāng)故土,開展基層調(diào)查、學術(shù)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qū)官埠橋鎮(zhèn)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yè)余詞曲創(chuàng)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fā)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xiāng)”的通山縣九宮山鎮(zhèn),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shù)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shù)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diào)研文章《活躍山區(qū)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qū)汀泗橋鎮(zhèn)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nóng)閑時揮毫潑墨或創(chuàng)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