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
立了秋,便把扇子丟。傍晚,一陣薄涼的秋雨過后,通山縣縣城顯得更加濕熱。在街上行走,不經(jīng)意間聽到了山歌。這是一種純粹的民間和鄉(xiāng)野的聲音。這顯然已是差不多被我們遺忘了的一種民間植物,現(xiàn)在居然被移植到了遠離村莊的城市,讓久居城市森林里的我們產生了一種猶如見到鄉(xiāng)間的油菜、麥田一樣清新的感覺。
崇陽縣形容提琴戲演出之盛況曰:“秋冬至春月,沿戶迎儺,夜燈演劇者亦如堵墻。”通山人聽到這里并不為奇,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那就是唱山歌。
在通羊大橋,每到晚上八點,就有山歌愛好者自發(fā)來到橋頭唱山歌,年長者近八旬,年齡最小的不過四十來歲。他們有的手拿蒲扇憑欄而站,有的三三兩兩地掇了小凳圍坐在一起,有的則蹲坐在橋欄下。大家或對唱,或自唱自樂,偶爾有悅耳的絲弦伴奏,讓這座風塵仆仆的縣城充滿了別樣的風情。
“通羊大橋是民歌愛好者聚會切磋的地方,山歌會在這里興起已有八年了?!痹谶@個民歌愛好者圈子里,42歲的余神清年齡最小,站在人群里顯得特別扎眼。幾番輪唱過后,話筒傳到了他手上,他站在人群中當仁不讓地唱起來,遼闊酣暢的歌聲傾泄而來,劃破了人聲鼎沸的夜晚。
“小時候,爺爺奶奶都愛唱山歌,我聽了很喜歡,就跟著學。在七歲的時候,我就學古詩了,想像爺爺奶奶一樣能隨心所欲地唱山歌?!眱赡昵?,余神清知道了通羊大橋的歌會,每天晚上他都會風雨無阻地來這里唱山歌?!拔也粣鄞曷閷ⅲ砩祥e著無聊,來這里唱唱歌,心情會更舒暢。如果一天不來,總覺得這天的事情沒有做完,心老是放不下來?!?br />
“我們唱山歌并沒有定勢,大都是聽到什么好聽的調就跟著學。通山山歌主要分通羊鎮(zhèn)口音,廈鋪鎮(zhèn)口音,等等。通羊鎮(zhèn)口音的山歌音有時候拖得很長,有時候又唱得很短;廈鋪鎮(zhèn)口音就不一樣了,他們愛唱高音,尾音拖得很長。大家唱的有長歌,諸如傳說故事《英臺記》、《回龍閣》,也有新編的《熬川記》,還有的是隨感而發(fā),信口而唱?!庇嗌袂逭f。
在這個圈子里,還有不少“職業(yè)歌手”。來自通山縣大路鄉(xiāng)犀港村的王雪松和來自畈泥鄉(xiāng)朱家橋的朱望寶從小就熱愛文藝,在當?shù)厥切∮忻麣獾母鑾?,村里人家有紅白喜事,都會請他們前去唱歌。今年50歲的王雪松從神歌到喜歌、喪歌,無一不會,他已經(jīng)在通羊橋上唱過十年山歌了,是橋頭歌會的發(fā)起人之一。他說:“現(xiàn)在物質生活條件好了,人們都在追求精神方面的滿足感,唱山歌就是精神的享受?!?br />
為把民間歌謠更好地傳承下去,王雪松還和在通羊橋頭結識的歌友余神清、朱望寶等人組建了有二三十人的通羊鎮(zhèn)雙泉社區(qū)文藝隊,閑時排練舞蹈、練習腰鼓、踩蓮船、唱山歌等,經(jīng)常應邀進行商業(yè)表演。同時,他們與山歌愛好者一起湊錢在范家垅路口的街上租了一間小門面做歌堂。每到寒冬臘月或天氣惡劣時,山歌愛好者們都自然而然地來到這間不過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唱歌。一壺開水,幾條長凳,多則百來人,少則十來人,濟濟一堂,山歌陣陣,樂聲滔滔,一直要唱到晚上十二點,大家才盡興而歸。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娛樂方式有很多,都不怎么學唱山歌了。但是,還有些年輕人會唱。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30多歲的家庭主婦來聽我們唱山歌,其實她們也很想唱,只是初來乍到,有些害羞,不敢開口?!痹谥焱麑毧磥?,山歌有魅力,自然會有愛好者來傳唱、傳承。
對于通羊橋上自發(fā)的民歌聚會,通山縣文體局局長吉四貴在接受采訪時說:“通羊大橋上由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山歌會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種好現(xiàn)象。歌手們唱的山歌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唱山歌抒發(fā)了感情,充實了生活,傳承了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我們對此一直很關注。今后,我們準備通過山歌會、山歌堂、山歌賽等方式積極引導、組織市民一起來唱山歌。并以全縣的名義出版山歌集,發(fā)掘和培養(yǎng)民間文化人才,編、創(chuàng)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同時,我們還將打造《白云深處》商業(yè)版、旅游版,用文化旅游節(jié)來推動山歌的發(fā)展?!?nbsp; (記者 杜培清 宋志強)
編輯:Administrator
擊鼓而戰(zhàn)、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jīng)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漲勁拍得事事順,...
三千年的歷史,恍如一瞬。那吳楚交兵的聲聲戰(zhàn)鼓,依然回響在人們的心頭。走近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鼓,我們可以聆聽...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xiàn)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 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 說...
12月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將于12月19日在北京開幕。省豫劇二團的豫劇《程嬰救...
近日,上海滬劇院傳出消息,經(jīng)典滬劇《雷雨》將代表上海戲曲院團,于明年1月8日、9日與全國各地區(qū)18臺劇目一起參加由國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為隴劇開山之作的《楓洛池》進京向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一經(jīng)亮相火爆異常,連演20多場,并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