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俊
近讀塞萬提斯,感念一個日子。
這位西班牙作家嗜書如命,他筆下的堂·吉訶德也沉迷于讀騎士小說,甚至走火入魔,干出荒誕離奇的事兒來。塞萬提斯并不為他那個時代所認知,像堂·吉訶德一樣孑然寂然愴然地生活在那個海洋國度。他在1616年的春天悄然倒下,身邊沒有一個人。恰在同年同月的同一天,英國作家莎士比亞也溘然離世。
關于讀書,這兩位文學巨擘說了幾乎同樣的一句話。塞萬提斯說,“讀書,讓靈魂得到營養(yǎng)”;莎士比亞則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的確,書籍是他們共同的營養(yǎng)品,他們也把豐富的營養(yǎng)留給了全人類。
除了貢獻經(jīng)典作品、經(jīng)典名句,他們還貢獻了一個經(jīng)典的日子。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們?nèi)ナ赖哪且惶臁?月23日,作為了世界讀書日。中國,把它作為全民的閱讀日。
這個日子,讓我想到一些關于讀書的話題。
一
讀書宜靜,最好是在冬夜,拉上窗簾。
窗簾是深色的。沏了茶,茶是赤壁羊樓洞的青磚茶,經(jīng)得起煮,值得回味,有歲月的味道。有爐火飄忽更好。把喧囂擋在心外,攜一本書,獨步在空明澄碧纖塵不染萬籟俱寂的曠野,那曠野的深處。
書是意中書,意境千層;景是心中景,風情萬種。與書對視,是一種享受,每一個字都是注視你的眼;與書對語,心境無疆,每一行字都是一道風景;坐擁書城,勝擁黃金滿屋顏如玉。
讀書須有狀態(tài),書迷、書癡是讀書人的至高境界。有的人閉目沉吟淚雙流,有的人怡情自得游逍遙,有的人扼腕頓足拍案起,有的人雙眸炯炯目如電。讀史記、尚書、春秋、論語、通鑒、策論,當正襟危坐端視;讀詩詞歌賦聲律賢文,自可搖頭晃腦翹尾巴。
讀唐詩不可無酒,品宋詞不能少茶。“明月高樓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詩”,元好問說。豪飲才能吟詩,品茗方可賦詞,寫詩需酒,讀書要茶。陸放翁說,“焚香細讀《斜川集》,候火親烹顧渚茶,”在讀書的節(jié)目里,設一個品茶的項目,多一道焚香的工序,足見古人讀書時追求的心身高境。杜甫說,“床頭書連屋,階前樹拂云?!币淮懊髟掳氪矔?,枕書而眠,懷筆入夢,夢里自有書香,醒來就有妙筆??梢韵胂?,這是一幅多么純粹的人生場景。
書在手里,人在畫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畫舫聽雨眠,茅廬聞書聲,懷離騷在澤畔行吟,在楚天把吳鉤看了,月在月光中走,風在風天里行,我在聽自己的呢喃。書房里自然少不了香爐古琴、字畫詩箋、筆墨紙硯,在香茗四溢、清輝滿屋中捻須靜悟,那才叫讀書。古人的讀書環(huán)境對今人來說,簡直是太奢侈了。
二
可以不逛商店,但不能不去書店。
讀書要讀好書,好書得自己買。沒錢的時候,勒緊褲腰帶去買書讀。等有了錢,卻先塞了牙縫,喂肥了腰,不讀書了。老舍說,牙好的時候,吃不上花生豆;現(xiàn)在有了花生豆,牙沒了。他說的是讀書人。
文章須千錘百煉,選書也要精挑細選。倘若在滿山滿海的文化垃圾中,千淘萬漉得到一好書,真有欣喜若狂之感。一本書,一個書名,書中的某句話,或者作者名、某幅插圖,像夜空閃電刻在腦幕,多少年都揮之不去。讀一部經(jīng)典,勝讀百部庸作。
買書不等于讀書,也不一定都得讀完。隨便翻翻,讓心靈的翅膀在某個春天的枝頭作短暫的小憩,未嘗不可。束之高閣,但時時記起,就像一幅畫,懸在高墻上,是一道風景。畫多了,便又是一幅風景。偶爾想起,抽出來,打開來,一羽羽棲鳥展著翅,撲撲地扇著你的心門。筆耕之時,難免才思枯竭,隨手翻撥,靈感剎那間閃現(xiàn)在指尖。
美文要反復讀,好書要經(jīng)???。圈點過后掩卷而思,精華凝練,脈絡分明。再長的書,都可以讀短;再短的書,都可以讀長。把書越讀越薄,千言萬語精煉成三言兩語,巨著椽筆濃縮成標題的那幾個字,這是一種境界;把書越讀越厚,舉一反三,疊床架屋,融進酸甜苦辣胡椒味精,山外青山樓外樓,這也是一種境界。從一本書讀出另外一本書,甚至讀出一個人來,這是更高的境界。這正是寫書人的追求。
寫書人也是讀書人,一本書殺青,作品算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等待讀者完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沒有讀者的用心,就發(fā)現(xiàn)不了作者的寸心。再著名的大家,也不過畫了一個平臺,再給一副望遠鏡或者顯微鏡什么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全憑讀者作為。一本讓地球人讀不懂的天書,不是好書。一本人人都讀得懂的書,也不是好書,似懂非懂才叫好。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是讀與寫的關系;“讀萬卷行萬里,酌一杯題一詩”,說的是知與行的關系。“不讀天下書,未遍天下路,不可妄下雌黃,”則把讀、行、言的關系扯清楚了。學須致用,做到體用通達。讀書不用,是白讀。不讀而行,是盲動。照本宣科無新意,墨守成規(guī)無創(chuàng)意,是讀死書、死讀書;深陷書齋,不聞風聲雨聲,不理家事國事,或者離世千仞坐而論道,不經(jīng)時濟世,那叫讀書無用?!墩撜Z》曰“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這兩句話論述了學習與進步的關系,其實,后半句所指遠比前半句高明許多,尤其在當今社會。不讀不行,不行不言,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讀有字之書,讀無字之書,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拜社會為師,拜人民為師,是讀書的真經(jīng)、人生的真諦。
讀書是人類活動,更是文明活動。讀書的習慣與風氣,讀書的水準和精神,折射出一個民族、國家、社會的狀態(tài)和前景。國民的素質,決定國家的素質。
珍視自己的經(jīng)典,是文化自信;尊重他人的經(jīng)典,是文化胸懷。以書為兵,擴張自己的文化,無異于文化強盜;以文為壑,畫地為牢,構筑文明的堡壘,只能導致隔閡與沖突。一味崇洋媚外,奉一切舶來品為圣經(jīng),與出賣靈魂沒有什么兩樣。開放包容,交流互鑒,讀世界的經(jīng)典,享文明的碩果,在堅持自己中尊重別人,在維護多樣性中保持獨立性,這是明智的閱讀范兒、文化觀。
“男兒當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比竹R倥傯,鼓角錚鳴,翻身上馬殺敵,滾下馬鞍讀書,許多讀書人打天下、讀天下,修成一代文武儒將、人中豪杰。毛澤東終生手不釋卷,一手握雄兵貔貅百萬,一手著雄文經(jīng)典無數(shù),僅在延安窯洞的一方小桌上,便揮就激揚文字幾百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為那一代人的志向。從延安窯洞的燈光、中南海的燈光,到梁家河窯洞油燈的微光,讀書成就了一個政黨,成就了一個大國。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正成為社會風尚。學習強國,成為一個時代的理念,一個民族方陣前進的方向。
書籍,是構筑文明搖籃的基石。全民閱讀,是一種向上的姿態(tài)、通達的胸懷,是一個自信的國度正確認知世界的打開方式。
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打敗一個堅持讀書的民族。?。ü?jié)選)
編輯:但堂丹
境界的“可說”與“不可說”張世英依據(jù)人的精神自由程度,將人之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欲求境界”“求實境界...
《論語·子罕》載: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為此,孔子希望子路不要止步于“升堂”,更要“入室...
在我看來,除老子之外,恐怕最接近這種境界的就是莊子了。
鄭安國窗外傳來脆脆的鳥聲,我知道春天早已于窗外許多樹木上顯現(xiàn),它的形狀就是那很細小的葉芽了。
《深刻認識新時代新思想》何毅亭著內(nèi)容簡介: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新思想》,從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
最近,聽了一堂廉政黨課。但是,授課人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收獲了認同的共鳴,彰顯了親民的魅力。以其本人對動物性、人性、黨...
9月29日,赤壁市教研室主任雷靖望說,他的目標就是做一名家長信任,學生喜歡,學校信賴的老師。雷靖望說這番話有著深刻感悟,...
如果真是這樣,也就離“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境界越來越近了。
記者陳希子采訪時間:9月25日采訪地點:咸安區(qū)青龍路本期閱讀人:楊盼涼爽的風,送走了咸寧街頭的暑熱,一個轉身,夏天已然成...
曹軒(黃石)細雨綿綿,空氣潤澤而溫馨,清茶一盞,詩書一本,便是最好的讀書境界。很喜歡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去讀書,讀一本白音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