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到湖北,從臨湘到通城,他堅守著內心的精神圣地;從鐘情繪畫到投身文學,從創(chuàng)辦雜志到文學大賽,他演繹著別樣的詩人情懷。一生為文化奔走的他,究竟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讓我們一起走近文化老人——袁泉。
A從繪畫到文學
也許是兒時的興趣,也許是孩子的天性,袁泉從小就對繪畫十分敏感。每一抹艷麗的色彩,每一幅動人的風景,仿佛都能牽動他細微的末梢神經(jīng)。小學二年級時,一個愛好繪畫的遠房嫂子偶然間送給袁泉一本畫集??粗鴷掀恋氖吖丸蜩蛉缟男游铮蝗挥辛水嫯嫷臎_動,開始對照著畫集有板有眼地臨摹起來。
經(jīng)過小學時期的積累,袁泉練就了扎實的繪畫基本功。中學時代,他開始轉向寫生,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堅持不懈的苦練,袁泉的作畫技巧在幾年之內突飛猛進,并開始在當?shù)貚渎额^角。臨湘縣文化館宣傳柜窗經(jīng)常可以看到他的畫作,他所繪《補衣歌》被送往省里參展,當時800多人的臨湘一中(包括初高中)為他舉辦個人畫展……這些都成為袁泉中學時代最為閃亮的記憶。
同時,由于作畫出色,袁泉深得美術老師向繼努的喜愛。身兼圖書管理員的向繼努,工作忙時便讓袁泉幫忙照看圖書室,甚至將鑰匙交給這位愛徒保管。利用這種契機,袁泉在繪畫之外又打開了一扇通向文學的大門。這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遍覽五四先賢所著經(jīng)典,同時對詩歌產生濃厚興趣?!坝捎谙矚g郭沫若和海涅的愛情詩,我還曾給同年級的?;▽戇^情詩呢?!痹χ蛴浾咂爻霎斈甑男∶孛堋?/p>
對繪畫最為鐘情的袁泉本以為可從容自如地進入一所美術名校,未曾料想,當年除中央美術研究所面向全國招收10名學生,其他美院都不招生。袁泉在學校老師的勸說下,最終放棄了赴京面試,轉而參加全國統(tǒng)考,并最終考入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專業(yè)。
2012年,老友聚首,故舊重逢,袁泉和昔日的同窗們一起回憶大學時光的點點滴滴。當大家說起當年的成績時,袁泉才知道,半個世紀前的高考中,自己在同專業(yè)同屆的兄弟姐妹中竟有幸混了個“頭名”……
B開啟讀書之窗
繪畫和寫作永遠是袁泉的最愛,大學四年,他用一幅幅畫作和一行行文字記錄下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直至畢業(yè)被分配到部隊農場勞動鍛煉。當大家都在農場勞動時,袁泉還不忘作畫寫詩,甚至自編了一本個人詩畫集?!袄锩嫒俏易约涸姰嫞上资昵暗倪@本小書在大同湖抗洪搶險時被洪水卷走了?!痹獓@惜道。
1970年,袁泉被調到云溪公社,從此與通城結下不解之緣。經(jīng)多方輾轉,他在1979年被調往通城縣圖書館,干上自己的老本行。
由于工作原因,身為圖書館館長的袁泉需要向讀者推介、評論圖書,加之自己對文學十分愛好,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辦一本相關的文學雜志呢?既能推介圖書,又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文學交流的平臺,豈不甚好!至于雜志的話,就取名《書窗》,意為開啟一扇讀書之窗。
辦雜志的想法如火一般迅速點燃袁泉的激情,詩意性情而博學多才的他總算有了用武之地。他很快就將通城當?shù)氐囊慌幕私M織起來,成立了《書窗》雜志編委會。大家利用業(yè)余時間開會討論,寫稿編稿,袁泉則更是在痔瘡發(fā)作的情況下,流著鮮血堅持改稿,誓要辦出一份高水準的刊物。
一個月后,首期《書窗》雜志終于與讀者見面。袁泉將限于經(jīng)濟、技術等各方面條件,只好用鋼版蠟紙刻印的雜志樣刊,寄送全省各級文化部門和一些單位,獲得很好的反響。當時的湖北省作協(xié)領導駱文、徐遲均來信表示贊賞,時任通城縣委副書記的甘賜保還親自批示,從財政處每年定期撥出3萬元作為雜志辦刊專款。
1989年,袁泉調離通城,《書窗》漸漸淡出了文壇。然而,它的輝煌卻并未被掩蓋。梁必文、徐魯?shù)榷辔划敶膲揖凇稌啊飞习l(fā)表過作品;《書窗》上許多優(yōu)秀作品,后被多家報刊轉載;時任中國作協(xié)常務副主席的劉冰雁親自為雜志題詞:這是一個奇妙的窗口,通過它,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的奧秘……《書窗》已成為過去,但袁泉對文學的追求,對生活的探索卻并未就此停止。
C舉辦文學大賽
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各種原因,袁泉被調往中南民族大學圖書館。出身于圖書情報專業(yè)的他很快便適應了這份工作,并開始從事相關的專業(yè)研究。
在治學氛圍濃厚的大學校園里,袁泉先后出版了學術專著《中國古籍整理學》、散文詩集《南湖情深》、評論集《中國青年詩人精品精評》。其中,《南湖情深》書名由文壇大家冰心親自題寫。整個八十年代,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表了大量詩作,堪稱通城在國外發(fā)表作品的第一人。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專業(yè)研究和個人愛好之外,袁泉還組織舉辦了一系列文學大賽。上世紀90年代,《長江文藝》聘請他為“‘黃鶴樓’杯全國文學大獎賽”組委會主任,全面負責大賽各項工作。
面對成千上萬的各類文學作品來稿,他組織相關人員精選細審,輯集成冊,一絲不茍。前后歷經(jīng)一年多時間,大賽總算圓滿落幕,袁泉也終于松了口氣。
此后,他又相繼受邀主持策劃過“青年文學大獎賽”、“中國綠色文學寫作大獎賽”等多個全國性文學賽事。對于這些比賽,袁泉坦言,自己在編輯、出版圖書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一些稿費。但更重要的是,在全國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作者,繁榮了文藝創(chuàng)作,傳播了中華文化。“在組織比賽的過程中,我結識了不少文友,提高了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更從中獲得了無限的人生樂趣。”
桑榆未晚霞滿天,一枝一葉總關情。在袁泉眼里,繪畫是兒時的念想,是一直深埋心中的夢;文學是心靈的港灣,是可以休憩依靠的家。年過七旬的他,將以赤子之心繼續(xù)耕耘于文化大地,讓詩意的暮年永遠沉醉在三月的春光……(記者 羅峰 方達星)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訪市藝術創(chuàng)業(yè)研究所所長程潔
下一篇:
記通山農民畫家朱美進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zhí)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xiāng)故土,開展基層調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qū)官埠橋鎮(zhèn)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yè)余詞曲創(chuàng)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fā)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xiāng)”的通山縣九宮山鎮(zhèn),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研文章《活躍山區(qū)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qū)汀泗橋鎮(zhèn)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閑時揮毫潑墨或創(chuàng)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